住房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近日发布《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全面推开,推动多种类型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一刻钟”不仅是一个时间尺度,还是衡量生活便捷度与幸福感的标尺。天津、福建等地通过服务“一老一小”、整合“小修小补”和完善配套设施等,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打造成居民家门口的“幸福圈”。
服务“一老一小”
一大早,家住天津市东丽区新立街道汇嘉社区的王女士带着9岁的孙子到楼下的社区食堂吃早点。自新立街道在汇嘉社区打造示范型社区食堂以来,该食堂便成为社区老年人和儿童就餐的好去处。不仅如此,新立街道以点带面新建多个社区食堂,目前已经覆盖了丽昕、金隅悦园、蓝庭等多个片区,在满足味蕾需求的同时,也解决了社区居民尤其是“一老一小”的吃饭问题,让居民在家门口吃得方便实惠又安心。建设社区食堂是近年来新立街道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重要一环。为使居民能够享受宜居便利的新生活,新立街道不断健全便民服务设施,着力构建功能齐备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覆盖了住房保障、就业供给、公共服务、交通出行等各个方面,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元便捷的服务。
2021年,福建省厦门市成功入围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此后,厦门市分两批启动思明区的槟榔社区、湖里区的禾山社区等23个社区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禾山社区构建“一刻钟托育服务圈”,引入专业幼教机构共建社区托育点——小苗禾托育园。同时,创办社区食堂,为200名老年人提供助老餐服务。厦门市聚焦“一老一小”,以“网格化”养老服务设施为依托,整合贴近老年人家庭的餐饮、家政、社工、志愿者等服务资源,强化居家社区近邻配套服务;鼓励发展教育培训、幼儿托管等品质提升类业态,完善托幼、教育培训等延伸便民服务;引入第三方力量参与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及运营,充分盘活社区辖内闲置资源,建设普惠性托幼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满足辖区内居民托幼养老的需求,让社区更暖心、更有爱。
整合“小修小补”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很多老辈人的口头禅。随着城市发展,修鞋匠、裁缝、锁匠等曾经活跃在大街小巷的老手艺人和他们的吆喝声同街巷记忆一起渐渐远去。作为城市的“小细胞”,看似不起眼的“小修小补”业态却是很多居民的生活“刚需”。在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堡街道桃林路社区,由于老旧小区多、老年人口占比大,日常生活中,居民修鞋、缝补等“小修小补”需求大,老手艺人不可或缺。为聚力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社区对辖区“小修小补”服务摊点进行整合。线下,老手艺人有固定服务点位;线上,街道、社区对服务队伍实行平台化管理,及时推送信息,方便居民就近选择服务点。截至目前,首批15个试点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已基本建成,今年新启动了112个试点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
衣食住行里,蕴藏着生活大需求;针头线脑中,牵扯着居民小期盼。为满足居民“小修小补”的日常需求,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着力发展以“小维修坊、小裁缝铺、小五金店”为主的“刚需”网点15个,通过管理将“游商”转变为了“固定网点”,从“藏”在犄角旮旯难寻觅,到居有定所有了“靓招牌”,网点的设立既满足了居民的日常需求,又让摊点良性发展、有序经营,唤醒城市“烟火气”。近年来,中关村街道着力加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采取统筹兼顾的方式解决居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各类生活需求,让居民更有幸福感。
完善配套设施
家住陕西省西安市万达社区的朱先生一大早走出家门,准备购买一些水果和日用品,并计划前往诊所咨询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前完成这些事情至少需要一上午,但现在不到1小时朱先生就忙完了所有的事情,他坦言,这正是得益于社区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万达社区地处解放路民乐园核心区域,在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工作中不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一刻钟内满足生活所需不再是难题。为进一步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西安市去年5月印发了《西安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在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创工作机制下,一年来,全市已完成了首批27个高品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创建,预计到2025年年底,全市将创建不少于150个高品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尽早实现已建成居住社区便民生活圈全覆盖目标,让居民感受到更多家门口的幸福。
作为全国首批3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之一,四川省成都市通过提升每一个具体生活场景的便利度,让幸福不断被感知和传递。据了解,目前成都市已建设12个国家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社区。在家门口享受一站式服务逐渐成为居民的常态,“圈”中基础及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喝茶、学习蜀绣技艺、欣赏长嘴壶茶艺表演……在青羊区清源社区的便民服务中心,居民仅需出门走几分钟就可以“沉浸式”体验这些极具川西风味的市井文化生活。在清源社区道路两侧就有餐饮、文印店、药店、快递等大小几十家服务商户。在满足居民一般生活需求的同时,社区利用闲置空间打造了清源茶社、书院等,茶、书、琴、绣,凝聚着复合型社区的文化纽带;老年食堂、托育早教、家政服务等,切实做到了居民办事不出社区。清源社区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使得居民实际生活需要和精神文化需求都得到了满足。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3.07.19 宗言
近日,国务院公布《节约用水条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部全面规范节约用水的行政法规。为全面...
地方
全国首批、福州首个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位于福州新区的滨海双龙新居近日开始接受首轮申请。据了解,该项...
地方
自动巡查劝导、抓拍城市管理问题……近年来,多地城管部门运用机器人,推动城市管理由“数字化”向“智慧化”...
地方
一城之美,始于颜值,源于管理,见于细节。近年来,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紧紧围绕城市管理难点、痛点,聚焦队伍...
地方
3月15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组织举办全市建筑单体落图赋码和施工许可系统操作培训会。会议邀请省住房和城乡建...
地方
近年来,宁夏、广东等地大力提升环卫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改造生活垃圾中转站、升级环卫车辆、加大果皮箱改造...
地方
山东省青岛市借力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机遇,加速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与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着力建机制...
地方
3月26日上午,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决策部署,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东莞市召...
地方
数字化是打开住房公积金未来发展大门的“金钥匙”。江苏省苏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苏州公积金”...
地方
河北省保定市入选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以来,坚持以试点任务为引领,围绕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加快构建...
地方
1、企业信用公共服务平台
https://www.xy315gov.com/
2、招投标信息服务平台
https://www.creditzg.com.cn/
3、中国招标投标服务平台
https://www.315chinese.com/
4、企业信用公共服务平台